

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際貿易署
2025年4月2日美國川普總統宣布,對所有進口商品施加10%的普遍性關稅,並針對「不公平貿易國家」額外課徵更高關稅。
在關稅宣布前,美國股市呈現上漲趨勢,投資者期待政策明朗化能減少近期的市場波動。然而,關稅政策公布後,主要科技和消費品公司的股價出現下跌。
例如,蘋果公司股價下跌5%,耐克下跌6%,亞馬遜下跌4%。
此政策為對所有進口商品施加全面性10%關稅,不分來源國,為歷來首次全面基準關稅制度標誌著美國回歸強硬貿易保護主義,對全球供應鏈與國際貿易環境投下震撼彈。目前該政策雖尚未公告具體生效日期與細節規範,但已造成市場高度關注。
對臺灣可能之影響包括:
(一) 高科技與零組件出口面臨成本壓力
臺灣對美出口以電子、半導體、ICT 零組件為大宗。若全面適用10%關稅,將直接影響臺灣業者產品競爭力,尤其是原以美國為主要市場之中小企業。
(二) 與中國大陸供應鏈脫鉤趨勢加劇
美國將擴大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對抗,或將間接促進臺灣作為「中立供應來源」的角色,但若臺灣亦被納入高關稅範疇,將削弱這項優勢。
(三) 重新評估「美國製造」或「近岸外包」布局
臺灣製造業者需考慮於美國當地設廠、與美方合作設立合資企業,或轉進墨西哥等具自由貿易協定國家,以維持對美出口通路的關稅優勢。
建議我業者宜強化「非中國大陸來源」認證與原產地規劃,避免產品因關聯性被誤列中國大陸供應鏈而遭受更高關稅外,並把握美方產業轉單機會,尤其在ICT、醫療器材、精密製造等領域。後續觀察重點包括,美國政府是否公布「友好國家」關稅豁免機制?臺灣是否被列入高風險貿易名單?或可爭取豁免?企業如何透過「原產地證明」、製程分散等方式,優化供應鏈結構?美方產業界與國會對此政策的實際支持程度。